作为辽宁省沈阳市唯一的国家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,沈北新区以制度创新、完善数字平台为抓手,着力构建四级联动的产权交易体系。目前已有首宗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、首部省级地方标准发布,特色资源溢价率跃升至61.33%,带动沈北新区村集体增收超391万元,为辽宁省农村产权改革提供了“沈北样板”。
政策筑基,完善产权交易制度框架
沈北新区自2024年执行《沈北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施方案》和新《土地管理法》及配套管理办法后,明确了14步入市程序,包括提出入市申请、核实规划编制、调查地籍权属、完成勘测定界、出具规划条件、编制入市方案、委托评估地价、召开四议一审两公开会议、完成入市核对、组织入市交易、交易成交确认、签订出让合同、缴纳土地出让价款、办理不动产登记,并创立了“1+4”政策体系。此项举措明确《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(试行)》中“增值收益调节金”的基本机制,平衡了农村、农民、政府等多方利益,已取得一定成效。
为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,沈北新区贯彻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、宅基地使用权、集体收益分配权”的意见。意见不允许强制要求农民以土地权利换取城镇社保,支持宅基地以合规方式流转或有偿退出,确保集体用地市场化流转通道打开更加透明、规范。沈北新区于2024年开始试点,目前已成功通过当地有关部门验收。截至2025年3月,多宗试点完成入市。
2024年3月,阎家沟村某规划面积为3454平方米(约5.18亩)的商业用地成交,金额约208万元,出让年限为40年,该地已被沈阳盛京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摘得。沈阳市自然资源局沈北分局负责人表示,阎家沟地块的入市,为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提供了全程保姆式的服务和指导,特别细化了入市范围、主体、交易流程、交易规则、土地增值收益金征收和土地收益内容。通过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,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,为沈北新区产业发展、村民增收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有力基础。
2024年11月,下坎子村规划面积6877平方米(约10.32亩)的工业用地成交,金额146.48万元,出让年限为50年,该地被沈阳宇大冷链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摘得。该公司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为下坎子村财税收入和劳动力就业作出重大贡献,通过重新规划设计园区空间,增加基础设施和升级设备,继续做大做强冷链产业。目前,该宗地的成交增加了农村集体经济来源,壮大了下坎子村的产业,让闲置、低效的土地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2025年2月,大屯村某规划面积5511平方米(约8.27亩)的建设金属制品厂房用地成交,金额176万元,由沈阳欧德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摘得。该公司与大屯村协定要至少解决本地30人就业问题,带动村集体增收135.2万元,并完成老龄人合作医疗、资助困难大学生、治理村落环境等工作。同时,大屯村街道主动招商匹配企业需求,地块从闲置校舍变为产业园区,企业投资1000万元左右建设厂房,为农村生产提供有力支持。目前,沈北新区持续探索“招商引资——研判土地资源——入市成交”“三步走”新路径的实现方式,并优化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交易体系内容,为推进产业融合及城乡融合发展、壮大村集体经济、村民增收共富的“多赢”做贡献。
数字赋能,打造信息化阳光交易平台
近年来,沈北新区凭借全流程线上化作业模式,搭建区域内首个宅基地管理系统。通过规范化、数字化管理核心任务,以农村宅基地现状调查为基础,建成覆盖审批、流转、监管等11个功能模块的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,全方位覆盖农村宅基地管理全流程。通过该系统,实现了“区、街、村”三级端口的无缝对接,街道层面可凭借即时信息,核查农户土地方面问题。截至2025年4月,已成功受理房屋翻建线上审批45宗,解决了宅基地管理“最后一公里”梗阻难题。
在交易保障方面,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(以下简称“沈阳农交中心”)以服务“三农”事业为目标,坚持做好责任、合规、创新、自立的“四型”农村产权交易机构的建设工作。沈阳农交中心沈北新区与盛京征信合作开发产权交易系统,贯彻“交易可追溯、数据可查询”的理念,使沈阳市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更加清晰、透明。目前,沈阳农交中心已开通WEB网页、APP、微信公众号,形成“三位一体”在线服务体系,并嵌入二维码支付手段、AI智能客服“小农”、免费法律咨询等服务,为沈北新区农民提供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服务。
盘活用地,助力特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
2025年5月,沈北新区大力推行的《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网络竞价服务规范》成为全省首个农村产权交易地方标准,该服务规范创新定义“潜在意向受让方”等概念,明确了交易活动的细节。
在建设用地方面,沈北新区构建“1+4”政策体系,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交易模式,通过“网上办理、网上交易”的交易方式,创新“增值收益调节金”平衡各方利益。已有3宗试点地块出让金额531.66万元,村集体获收益391.38万元,大大提高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老百姓收入,促进乡村产业振兴,被自然资源部评为辽宁省唯一入市程序规范顺畅类典型示范案例。
保障机制:监督与治理双轨护航
为保障沈北新区农村集体产权市场的顺利开展,沈北新区明确监督、治理两方面保障机制,通过与本级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,重点开展“三资”工作。“三资”管理整治工作的重点是解决“欠租”难题,通过纪委监委核查“旧账”,协调各方对合同中存在的问题逐项剖析,提出处置建议,协助正良街道郭七村追回了企业拖欠长达5年多的租金,258.7万元已全部到账。
沈北新区纪委监委立足“当下改”与“长久立”,监督推动区农业农村局履行监管责任,维护群众利益。截至2024年9月,沈北新区纪委监委开展农村“三资”管理等小切口专项整治14项,累计发现问题153个,并完成整改149个。
“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及财务管理不规范是农村集体‘三资’问题多发频发的重要原因,我们力求通过深化大数据监督为抓手,推动责任部门完善制度,规范治理,努力预防和减少农村‘三资’领域违纪违法问题发生,推进基层监督效能。”沈北新区纪委监委表示。
随着153宗储备地块陆续入市,沈北新区集体产权交易已由“试点破冰”阶段迈向“全域深化”阶段,印证了沈北新区“资源变资产”改革的普惠价值。对此,沈北新区阎家沟村村民何景安深有感触:“土地所有权没变,但入市收益让村里建起游客中心,日子更有奔头!”未来,沈北新区依然将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改革为目标,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可复制的“沈北范式”。(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高欢欢)
注:本文内容由作者本人负责,不代表本媒体观点。